她们有的精通多国语言,有的从事翻译、新媒体等高薪职业,甚至有人月入五万元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她们对男方的要求极为“简单”:
不要彩礼,不要房产,只要对方是中国人,两人相处得来。
01
是什么让她们选择中国?
26岁的乌克兰女孩塔雅,在战火爆发后,和妈妈辗转多个国家生活。
她说,“在基辅,我曾躲在防空洞里数着炸弹的声响。”
“但当我第一次在深圳看到凌晨三点仍灯火通明的便利店,看到老人在公园打太极到深夜,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。”
塔雅说:“这哪是生活?这简直是魔法。”
这样的感慨,几乎成了这群姑娘的共同记忆。
官方数据显示,2023年乌克兰籍女性在华居留许可签发量同比激增 240%。
她们中有的来自战火纷飞的国度,有的厌倦了西方社会的情感快餐。
俄罗斯姑娘安娜翻出手机里的照片:
“在莫斯科,圣诞夜只有我和猫相伴;但去年春节,我的中国房东阿姨教我包了象征团圆的饺子,这种温暖让我想留下来。”
让她们心动的不仅是安全感。
在重庆相亲角,20岁的白俄罗斯姑娘娜塔莎熟练地展示着刚学会的川菜菜谱:
“扫码支付、无人机送外卖,这些在明斯克简直像科幻电影。”
不仅如此,在各大社交平台上,“中国老公”也是“顾家暖男”的代名词。
会下厨、懂分担、重视家庭,这些特质让许多外国姑娘觉得找到了“理想生活合伙人”。
02
当“中国男孩”成为跨国香饽饽
在杭州武林广场的相亲大会上,出现了颇为魔幻的一幕:
300多位姑娘中,既有妆容精致的都市白领,也有金发碧眼的异国女郎,她们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十几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中国男生身上。
广州小伙阿凯拿着乌克兰姑娘送的手工饼干,有些恍惚:
“从前相亲总被问房车存款,今天居然有人说 ‘只要人好就行’。”
在上海人民广场,一位母亲悄悄对儿子说:“洋媳妇不讲究彩礼,过日子实在。”
不过这种情况却本地女生小林颇为不满:
“我名校毕业、年薪三十万,却总被说‘年纪大了难生育’。现在连外籍姑娘都来竞争,我们的优势在哪里?”
相关激烈的讨论在社交平台蔓延。
有人晒出相亲角实拍:外国姑娘用中文写着“愿随夫姓”“学习煲汤”,而本地女生的简历上却列满了“学区房”“育儿规划”。
其中一名网友的评论获赞过万:“当传统婚恋市场变成‘硬件比拼’,她们的‘软需求’反而成了清流。”
03
跨国婚姻的现实课
但浪漫背后,也隐藏着现实的考验。
在北京生活五年的法国姑娘艾米丽坦言:“第一次去婆婆家,满桌的辣椒让我胃痛了三天。”
“而我想过二人世界的想法,在长辈眼里成了‘不懂事’。”
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、代际观念,每一道都是横在跨国婚姻前的沟壑。
婚恋专家陈敏指出:“跨国婚姻的离婚率比国内高17%,文化磨合需要至少三年时间。”
她表示,已经见过太多因“婚礼该穿婚纱还是秀禾服”“孩子该随父姓还是母姓”引发的矛盾。
但这并未浇灭寻爱者的热情——在广州珠江边的相亲角,乌克兰姑娘卡佳每周都会带着自己烤的列巴来“刷脸”。
她说“就像中国的长城,爱情也需要一砖一瓦地搭建。”
这场特殊的相亲潮,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多元与流动。
当金发姑娘们用不太标准的发音说出“我爱你”,当中国小伙为心仪的姑娘学起俄语情歌,或许我们该少一些对立,多一些理解,在追求幸福的路上,从来不分国界。
正如杭州月老祠的一副对联所写:“红线本无界,真心自相通。”
或许,这就是最好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