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编自《安娜•卡列尼娜》的芭蕾版本不在少数,风格各异,音乐选择与编舞理念也各有千秋,目前比较流行的几个版本:
1. Christian Spuck版(2014,苏黎世芭蕾舞团):音乐选自拉赫玛尼诺夫、吕托斯瓦夫斯基等,非原创而为“拼贴式”选编;
2. Boris Eifman版(2005,艾夫曼芭蕾舞团):配乐为柴可夫斯基与斯克里亚宾作品,情绪浓烈,肢体张力极大,是“心理芭蕾”的代表之一。
3. Alexei Ratmansky版(2004,马林斯基剧院):音乐由谢德林原创,结构紧凑,整体风格较为新古典,强调对文学原著的忠实呈现。
4. John Neumeier版:音乐选用柴可夫斯基、阿尔弗雷德•施尼特凯(Alfred Schnittke)与卡塔尔西斯的电子乐融合;
值得一提的是,Eifman版曾于2015年登陆多伦多索尼表演艺术中心;Neumeier版则由NBoC于2018年在多伦多上演,均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。而Spuck的版本则是现任艺术总监Hope Muir任内引进的重点制作。此次选择,既体现叙事与心理深度,又在舞台形式上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预期。
【Principal dancer Heather Ogden gives a heartbreaking performance as Anna.KAROLINA KURAS】
Spuck的版本,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强烈优势:情感深度上深入刻画内心挣扎,细腻丰富;音乐选材上,虽为拼贴但极具品味,与剧情呼应紧密;视觉风格讲究极简设计,象征性强,创造心理空间;叙事架构尽可能贴近原著逻辑,节奏凝练;舞蹈语言上兼容古典与现代,肢体表达多元流动。
特别是现场钢琴与女高音的加入,提升了整体音乐与视觉的融合度。现场女高音演唱由加拿大歌剧界新秀 Emily Rocha 担纲。她出生于加拿大,现为加拿大歌剧公司(COC)Ensemble Studio 成员。
在剧中,Emily Rocha 演唱了三首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(包括《夜忧伤》《哦,别再为我歌唱》《枯萎的花》),与舞者情绪节点相呼应。她的歌声如同舞台上灵魂扩音器,使观众感知人物心理的崩解与孤立。
情感编舞:身体中的文学
Spuck的叙事方式并不依赖传统线性,而更倾向于构建“心理片段”。每一段舞蹈皆为一种情感构图——以身体为笔,绘出意识的波动。
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初遇双人舞是全剧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之一:没有芭蕾的常规技巧炫耀,而是采用失重、跌落、触碰与断裂的动作来勾勒两人间的情欲初生。高举、松手、再接住,仿若心跳、如履薄冰。那种羞怯又无法抑制的靠近,是欲望与恐惧的两极互搏。
而在安娜与卡列宁的对峙中,编舞则运用了完全对称、封闭的身体语言来刻画卡列宁的僵化与冷漠——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直接映射“稳若道德法则”,而当安娜试图靠近时,他们总被舞台空间故意隔离在相对的两角,彼此无法进入对方的情绪磁场。
最令人动容的,是终幕前安娜的独舞。孤身站在冰冷舞台的中央,光线像冰锥划出她的轮廓。她的身体仿佛被情绪撕裂,重复的踉跄、下坠、挣扎,构成了自毁式的诗篇。音乐近乎静止,仿佛死亡在场。这一段彻底抛弃了“美”,只剩下碎裂与沉默的临界状态。
与之形成对比的,是列文与基蒂的双人舞。在结构上极其简约,却弥足温柔。Spuck的编舞追求“同步”与“呼吸连接”——一个基于尊重、体贴和朴素的爱情,在这里为整部剧的情绪密度提供平衡和对比。
舞剧中两段安娜、卡列宁与沃伦斯基的三人舞尤为深刻,分别出现在欲望觉醒之初与情感崩塌前夜,呈现出Spuck在编舞心理结构上的极致精准。
首段三人舞中,Heather的安娜游移于理智与欲望之间,她身体的轻盈波动宛如心跳的隐喻,而Rudisin饰演的卡列宁始终维持冷峻与距离感,将权威化为无声的压迫。Gerty饰演的沃伦斯基则以柔中带势的动作形成致命吸引力。三人虽未交缠,却已铺陈出道德崩塌的前奏。
而在后段高潮前夜的三人舞中,三人终于正面碰撞。Ogden的安娜被现实与精神所撕裂,舞姿支离而剧烈;Rudisin一改克制,动作趋于强硬,暗示社会审判的逼近;而Gerty的沃伦斯基则呈现出逐渐退缩的情感疲软。肢体纠缠与重力倾斜精彩呈现一场情欲、制度与自我毁灭的三角困局。
【Ben Rudisin, Heather Ogden and Christopher Gerty in The National Ballet of Canada’s Anna Karenina (Photo: Karolina Kuras)】
舞者表现与剧目结构
本次演出采用三组卡司轮番上阵,饰演女主角安娜的是三位首席舞者:希瑟•奥格登(Heather Ogden)、吉纳维芙•佩恩•纳比蒂(Genevieve Penn Nabity)与石原古都(Koto Ishihara)。
• Ogden的诠释极具情感张力,尤其擅长在舞台上表现欲望与自我崩溃之间的临界状态;
• Nabity在舞姿中展现出表情变化展现心理,更多地诉诸呼吸、微动与凝视等等;
• Ishihara石田古都的表现则以细腻敏感取胜,将身心解构演绎得极具力量。
全剧的剧情结构基本忠实于原著,但做了高度压缩与心理化处理。序幕与第一幕无缝衔接,群舞排布即已暗示人物关系与社会心理氛围。之后的主要场景“沙龙”、“舞会”、“赛马”、“乡间”等,以明确段落推进剧情。舞台简约、调度精巧、转换流畅。
尤其在第二幕开场的“乡间”场景,男舞者以半裸群舞表现干草收割的劳作节奏,其中一级独舞演员江鹏飞表现尤为突出。他动作线条清晰,爆发力强,在群体节奏中仍然维持极佳的存在感,展现出“现代力与古典线的融合美感”。
其他卡司表现亦颇有亮点:
• Brenna Flaherty的Kitty极具纯真质感;
• Tirion Law(罗乐萱)饰演的Dolly带有近乎“内爆式”的愤怒,细节充满力量;
• Jenna Savella与Selene Guerrero-Trujillo饰演的Lidia夫人,也成功将压迫性与宗教式关怀融合,形成强烈舞台张力。
【Matthieu Pages and Brenna Flaherty (Photo by Karolina Kuras)】
值得一提的还有“鸦片”段落:安娜陷入幻觉与瘾症之时的舞蹈处理,Spuck让她在半实半虚的空间中挣扎,如梦魇重现,构成“自我崩溃”前的前奏。而在“隔离”一幕中,她的动作越来越游离、破碎,观众得以见证心理心彻底裂解的全过程。
最终的“安娜之死”,并非以戏剧性的高音落幕,而是以一种近乎无声的叩问完成收束——她跳下铁轨,时间却依旧流逝。死亡仿佛是一种沉默的平衡,一场对生命剧烈感知之后的无感。
结语
这次国家芭蕾舞团演出Spuck的《安娜•卡列尼娜》不仅仅是“讲故事”的芭蕾,也是一次“内心解剖”。而NBoC的舞者、制作团队,则以极大的专注与美学一致性,将这份沉重呈现在多伦多观众面前。与苏黎世原版约三小时的演出长度相比,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的演出版本有适度压缩,控制在约两小时(含中场),整体节奏更紧凑。
最后提出两点保留意见,一是人物略显繁杂,对于未读原著的观众,理解角色关系可能稍显困难。但瑕不掩瑜,这部作品依旧是一场动人心魄的芭蕾实验,也标志着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在新时代的艺术选择中,更加坚定地走向“心理芭蕾”与“当代表达”的交汇之地。二是是有些场面过于自然主义化,影响本次制作的艺术价值。
【Monika Hackzkiewicz (Photo by Karolina Kuras)】
【Genevieve Penn Nabity 安定Larkin Miller (Photo by Bruce Zinger)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