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温哥华岛大学明亮的学生食堂里,23岁的印度留学生普里扬卡总是选择最便宜的素食套餐,然后将餐盘里的一半食物小心地装进保鲜盒——这些将成为她接下来两天的伙食。
这样的场景正在BC省各大高校不断上演。维多利亚大学最新发布的《粮食安全调查报告》揭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现实:该省超过62%的国际留学生正经历不同程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,这个数字是本地学生的三倍有余。研究团队在对全省8所高校的1200名留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,食品通胀与学费上涨的双重夹击,正在将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推向生存危机的边缘。
研究数据显示,参与调查的留学生中,有41%承认曾因资金短缺而整天不进食,29%依赖食物银行救济,更有8%的受访者坦言捡拾过超市丢弃的临期食品。来自尼日利亚的工程系研究生奥卢瓦托辛展示了他的记账本:每月1500加元的房租占去预算的60%,剩下的钱在支付学费分期款和手机账单后,留给食物的不足200加元。"我试过连续两周只吃米饭和豆子,"他苦笑着指着头顶稀疏的头发,"医生说我严重缺乏维生素,但一瓶复合维生素要15加元,相当于我三天的饭钱。"这种困境在护理、幼教等强制无薪实习的专业更为突出,许多学生不得不同时打三份黑工维持生计。
这场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多重政策失效。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,过去三年国际留学生学费平均上涨34%,而允许打工的时长直到去年才从每周20小时放宽至30小时。
更讽刺的是,移民部规定的资金证明标准(每年2万加元)已连续13年未调整,远低于当前实际生活成本。维多利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玛格丽特·周指出:"我们要求留学生证明有经济能力,却放任房租和食品价格疯涨。这就像发给某人一把伞,然后把他推进飓风里。"研究还发现,文化差异加剧了留学生的困境——约67%的亚非裔学生因不熟悉西方食品救济系统而不敢寻求帮助,过半穆斯林学生表示食物银行提供的食材不符合宗教饮食要求。
校园里的互助网络正在自发形成。在UBC校园角落,一个由菲律宾留学生运营的"秘密厨房"每周三次向同胞分发家乡风味的餐食;卡莫森学院的学生会则开发了"食物共享地图",标记出附近提供免费餐点的教堂和社区中心。但这些草根努力在系统性危机面前杯水车薪。BC省食物银行首席执行官丹·黄坦言,去年求助的留学生数量激增89%,库存却因本地居民捐赠减少而下降了17%。"我们不得不对每人每次领取的食品数量设限,这决定让我夜不能寐。"
这场静默的危机正在引发连锁反应。维多利亚皇家医院精神科接诊的留学生抑郁症病例同比增加54%,其中多数伴有饮食失调症状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约15%的受访女生承认曾考虑用性交易换取食物或房租补贴。与此同时,多所高校的国际招生办公室收到大量退学咨询,西蒙菲莎大学今年春季学期已有37名留学生因经济压力中断学业。这些现象已引起加拿大移民部的关注,发言人表示正在评估调整资金证明标准的可能性,但强调"任何改革都需要与各省协调"。